【寫作教學】一次搞懂「的、得、地」的用法

【寫作教學】一次搞懂「的、得、地」的用法

最後更新時間: 2025 年 3 月 7 日

「的、得、地」的用法是寫作基礎功,卻是大家常常誤用的字。很多人在回訊息、寫文章或是寫小說的時候,都憑直覺隨便挑一個來用。

長此以往,不知不覺中反而熟悉錯誤用法,甚至習慣成自然了。

有鑒於「三胞胎」出場次數和錯字率實在太高,非常值得講一下怎麼用才對。想成為專業作者,「的、得、地」是繞不過的基礎。

本文將介紹兩種分辨方法,除了常見的詞性之外,還有語感上的表達意圖。接著說明「的、得、地」的基本用法和進階組合比較,舉例分析都會從寫作表達語意的角度出發,教你怎麼正確使用「的、得、地」!

這裡講的都是作為結構助詞使用的「的、得、地」,用來連接詞語,表示句子結構用。因此像是句尾「的」、的確、地上、目的地、得知、得要(必須要)等等,看似同一個字卻不同發音和意思的用法都不算。

為什麼用對「的、得、地」很重要?

很多人沒那麼追求文字精準度,覺得「看得懂就好」,於是不太在意有沒有用錯這個本身不帶意義的字。

更何況講話時,這三個字唸起來發音一樣,更容易忽略這個問題。

實際上正確使用「的、得、地」絕對有好處,越常寫作或用文字溝通,越需要它。

影響專業形象

如果是不創作的人就算了,但是身為作者,能不能精準用字直接影響你在讀者心中的專業度。

尤其不管寫什麼內容都會用到這三個字,學起來不虧,以提升文字掌握能力來說,投資報酬率超高。

能幫助你精準寫出想要傳達的意思

這三個字呈現的感覺很不同,就算是現在已經可以通用的地方,能夠精準寫出來,讀者看到的感受就有差。

而對小說家來說,也有助於提升小說品質。文字掌握力高,才能按照自己想像的方式寫出來。

畢竟寫作除了精彩的內容,重要的就是呈現方式。想好怎麼表達畫面,也要文字能力跟得上才行。

怎麼分辨「的、得、地」?

這裡提供三種區分「的、得、地」的方法,分別是詞性和語感、語意的判斷技巧。

因為「地」常被跳過,大多著重認識「的」、「得」的用法,文章標題才把「地」放在最後一個,不過為了方便理解,本文按照「的、地」和「得」的順序來說。

方法一:詞性

最常用又精準的判斷方法是詞性,根據前後文的詞性決定要用哪個字。如果中文詞性的基礎功夠,用詞性就能夠明確用出九成以上的字了。

詞性大原則

◼形容詞/動詞/名詞 + + 名詞

◼副詞 + + 動詞

◼形容詞/動詞 + + 描述程度

「的、得、地」連接的詞性原則和變化很多,列太多反而記不起來。對大原則有個印象,再透過閱讀多看一些例子,漸漸地就能學會。

方法二:語感(表達重點)

除了詞性之外,個人比較常用語感判斷。不同字放入句子產生的意義不一樣,從表達重點能精準選擇要用哪個字。

國文課上都有教過怎麼用詞性分辨「的、得、地」的用法,除了不記得要搭配哪個詞性之外,通常用錯是因為沒辦法判斷前後的詞性。這時用表達重點來判斷就簡單多了。

當你知道怎麼透過語感正確選擇用字,就能更精準地隨著自己想表達的想法使用正確的中文寫作囉!

從語感判斷,大方向如下:

「的」、「地」基本上可以通用,不過語感上有差異。

例如:他開心「地」笑了。

這裡「地」可以換成「的」,兩者通用,但是表達的重點不一樣。

他開心笑了 → 重點在「開心的」這種感覺。

他開心笑了 → 重點在「笑」這個動作,「開心地」是補充說明。

因為形容時這兩個字大多通用,在該用「地」的地方用「的」,頂多熟練用法又講求文字精準度的讀者看到會停頓一下,不會指責太多。

但是做得到,寫作還是盡量用真正想講的寫法比較好。從細節鍛鍊隨心所欲運用文字的技術,日積月累,作品自然更上層樓。

「得」用在描述程度。

只要後面表示程度,不管前面是什麼,就是用「得」。

例如:他笑「得」很開心。

1.他笑得很開心。

2.他笑得眼淚都流出來了。

重點在描述他笑起來怎麼樣,所以後面換成什麼形容都沒關係,都是指這個動作的程度。

方法三:語意問答

從語意問這句話想表達什麼意思,套得進的問答就選對應那個字。

對我來說這種方法不如前兩種清楚,但或許有人用這種簡單問答比較好懂,所以也列出來給你用用看。

語意問答(語意 → 用字)

◼什麼樣的、誰的 → 的

◼怎麼做到 → 地

◼怎麼樣 → 得

怎麼問?我們舉例挖空試試。

他說➊( )口沫橫飛推薦➋( )咖啡廳一定很棒!

Q1:什麼樣的

套進➊,他說「什麼樣的」口沫橫飛,完全不成立。

哪裡提到什麼樣的東西?➋「什麼樣的」咖啡廳,用「的」。

Q2:怎麼做到

➊他說「怎麼做到」口沫橫飛?改成他「激動地」口沫橫飛才是。

➋推薦「怎麼做到」咖啡廳,完全不符合。可以改成:他建議你「靜靜地」走進咖啡廳。

Q3:怎麼樣?

➊他說「怎麼樣」?說到口沫橫飛了。所以用「得」:他說「得」口沫橫飛。

➋推薦「怎麼樣」咖啡廳?沒有這個意思。改「推薦得家人讚不絕口」,才有描寫到「推薦」的程度。

問答例句總結解說

將例句拆解後整合來說,就像這樣。

推薦的咖啡廳:問「怎麼做到」或是「怎麼樣」都搭不上,自然要選「的」。

如果問「怎麼樣」的咖啡廳,會回答好壞或其他描述程度,才能用「得」。

◼ 什麼樣的 → 的

推薦的咖啡廳一定很棒! → 什麼樣的咖啡廳?「他推薦的」咖啡廳。

◼ 怎麼樣 → 得

說得口沫橫飛推薦的咖啡廳一定很棒! → 他說得怎麼樣?說得「口沫橫飛」。

三種方法裡,你覺得哪種分辨方法最好懂?不妨跟我分享一下。

「的、得、地」各自的用法

學會大原則,我們來認識「的、得、地」的個別用法。前面提到的三種方法都會分別說明,按照語感、詞性、語意的框架講解。

建議三種方式都了解一下會更清楚。不想看那麼完整,你也可以只看你想學的那種方法怎麼用。

接下來一樣以「的、地」和「得」的順序來說,相信看完你就明白為什麼了。

用法大原則

「的」:用來形容、表示所屬關係。

「地」:補充說明後面的動作。

「得」:用來描述程度。

不記得文法規則沒關係,知道怎麼用之後,只要記得「的、得、地」各自的用途,猶豫怎麼用的時候回到核心觀念去想,基本上就不會用錯了。

「的」用法:形容、所屬

「的」用來形容或是表達所屬關係:用「的」前面的內容來形容後面的名詞。

記憶方法

「的」前面是形容,修飾後面的名詞。

「的」既然是用來形容,自然會將前面的詞轉成形容詞,修飾後方的名詞。

所以不用分前面是動詞還是形容詞,只要知道前面講的話在形容後面的東西就好。這樣就能簡單判斷要用「的」。

想仔細用詞性區分,可以參考以下舉例的拆解方式去思考。

◼形容詞/動詞/名詞 + + 名詞

1.形容詞 + 的 + 名詞 → 表示形容

炎熱的夏天 → 形容夏天很炎熱。

2.動詞 + 的 + 名詞 → 表示形容

他喜歡的音樂 → 形容這音樂他喜歡。

這是什麼樣的音樂?他喜歡的。

3.名詞 + 的 + 名詞 → 表示所屬、所有的關係

朋友的外套 → 指這件外套是朋友的所有物,屬於朋友的物品。

講完詞性,接著是問答法。問法請參考前文的挖空示範

語意問答(語意 → 用字)

◼什麼樣的、誰的 → 的

從前面的舉例可知,想形容「什麼樣的」東西,就可以用「的」。

那是他不要杯子,我準備拿去丟掉了。 → 什麼樣的杯子?「不要的」杯子。

難得大合照,他新買手機剛好派上用場。 → 什麼樣的手機?「新買的」手機。

小心別弄壞妹妹玩偶。 → 誰的玩偶?「妹妹的」玩偶。

問「怎麼做到」或是「怎麼樣」,這三句話都不成立,所以明顯要選「的」。

「地」用法:補充說明動作

「地」用來補充說明動作:用前面的副詞來補充說明後面的動作。

記憶方法

「地」前面是副詞,補充說明後面的動作。

我覺得「地」其實是最簡單的,因為用法相對單純。

「地」用來補充說明,所以後面一定接某個動作。否則描述名詞,不就變成「形容」了嗎?這樣一來,形容要用「的」才對,所以「地」後面不能接名詞。

只講詞性不好懂,舉例講一下後面接名詞會怎麼樣:

➊慢慢爬行鍋牛 → 「形容詞 + 的 + 名詞」組成,形容蝸牛正在慢慢爬行。

➋蝸牛慢慢爬行 → 「副詞 + 地 + 動詞」組成,補充說明爬行這個動作是「慢慢地」做。

一般「的」、「地」各自的用法如上,特殊變形則像這個例子:

➌【特殊】慢慢鍋牛爬行著 → 表面上看起來是接名詞「蝸牛」,但是實際上「慢慢地」還是在說明「爬行」這個動作,因為「慢慢地蝸牛」不具任何意義。這是倒裝句,不是日常用法,原意是例句➋那樣。

或者用標點符號隔開,變成:「慢慢地,蝸牛爬行著。」分成上下句,就是正常寫法了。

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「地」一定用來補充描述某個動作。

萬一不顧句子表達的意思,只看「地」後面跟著「蝸牛」,就以為「地」可以接名詞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大多誤會名詞前面可以這樣用,應該是這樣來的。

下次看到類似的句子,你就知道怎麼拆了。

「的」、「地」用法對比

形容 + 「的」 + 動作

補充說明 + 「地」 + 動作

回到「地」、「的」接動作的用法,這邊「地」可以拿來跟前面「的」提到的用法互相比較。

同樣講到動作,這個字前面的內容用來「形容」就是「的」,為了「補充說明動作」則用「地」。(如同下文提到的觀念:「的」、「地」通用。)

他難過離開現場 → 用「難過地」補充說明離開現場的舉動,指離開現場這個動作「難過地」做。

他難過離開現場 → 形容他是「難過的」離開現場。「難過的」用來形容他的感受,而不是「走」這個動作。

下筆前清楚自己想講什麼,從想傳達的意義分辨「的」、「地」簡單多了。

◼副詞 + + 動詞

「地」搭配的詞性很好記,一開始可以先用這個組合學會「地」怎麼用,習慣後漸漸地就能區別其他字。

那孩子總是靜靜坐在地上看書 → 補充說明坐在地上這個動作是靜靜地,而非形容孩子本人靜靜的。

詞性之外,也可以試著問問題分辨。詳細問法請參考前文的挖空示範

語意問答(語意 → 用字)

◼怎麼做到 → 地

我們從前面的介紹得知,想補充說明「怎麼做到」某個動作,可以用「地」。

他默默幫大家完成很多事。 → 怎麼完成?「默默地」完成事情。

想累積作品,穩穩寫就對了。 → 怎麼寫?「穩穩地」寫。

下課鐘聲一響,她自信交卷閃人。 → 怎麼交卷?「自信地」交卷。

問「什麼樣的、誰的」或是「怎麼樣」都構不成句子,因此選「地」。

「得」用法:描述程度

「得」用來描述程度:用「得」後面的內容來表示到什麼程度。

記憶方法

「得」後面表示程度,描述前面的形容或動作怎麼樣。

「得」也超好記,用法明顯跟「的」和「地」不一樣。

只要記得想形容做到什麼程度,用「得」就對了。完全不用分辨前後詞性,因為「得」的意義在表示程度,重要的是後面用什麼形容,決定「得」前面所指的形容或動作到什麼程度。

不論怎麼形容,表示程度就能用「得」,如前文講解一樣。

◼形容詞/動詞 + + 描述程度

以詞性分辨法來看,因為關鍵是描述程度,「得」後面不一定是哪個詞性,接什麼都可以。

而「得」前面可以用形容詞和動詞講要形容什麼,透過後面的敘述來表達程度。

1.形容詞 + 得 + 描述程度

他休假結束,回來發現工作堆積如山,要做的事情多想哭。 → 描述事情多到他想哭的程度。

十年不見,朋友依舊瘦令人羨慕。 → 描述朋友瘦到讓人羨慕的程度。

明天是期待已久的旅行,她興奮整晚睡不著覺。 → 描述她興奮到整晚睡不著覺的程度。

2.動詞 + 得 + 描述程度

晚上他和朋友聚餐,大家都吃很飽才離開。 → 描述大家聚餐吃到很飽的程度。

分析去年的銷售數據,主管發現那本書賣很好,庫存都快不夠了。 → 描述書賣得多好,好到幾乎銷售一空的程度。

他把成敗看很重,不達目標絕不放棄。 → 描述他有多麼看重成敗。

除了詞性,也能用問答法判斷。詳細問法請參考前文的挖空示範

語意問答(語意 → 用字)

◼怎麼樣 → 得

既然是用來表達程度,問形容的程度或這件事做得「怎麼樣」,當然可以用「得」。

組員討論太熱烈,他完全找不到縫隙插話。 → 討論得怎麼樣?討論的程度「太熱烈」。

在旁邊等太久,他蹲腳很痠,忍不住站起來休息一下。 → 蹲得怎麼樣?蹲得「腳很酸」。

弟弟一不小心撞到頭,從聲音聽起來撞很大力,一定痛死了。 → 撞得怎麼樣?撞得「很大力」。

問「什麼樣的、誰的」或是「怎麼做到」都不對,因此選「得」。

綜合舉例解析

這裡一樣用同個句式換給你看。一般是用第二個「地」加動詞,講他跳起來這個動作。不過從表達的細節來說,根據不同的意圖,三個字都能用。

「的」、「地」、「得」舉例解析

➊他驚訝跳了起來 → 形容他很驚訝,接著才做出「跳起來」這個動作。

➋他驚訝跳了起來 → 描述他跳起來,「驚訝地」補充說明這個動作在「驚訝」這個狀態下完成。

➌他驚訝跳了起來 → 描述他有多驚訝,竟然驚訝到跳起來的程度

選擇用哪個字之前,清楚知道要表達的意思,就能準確用這個字傳達精準的意義給讀者。

從語意分析「的、得、地」常見組合

知道基本用法後,實戰大概還是不知道怎麼區分三個字的差別。因此接下來我會介紹延伸觀念,用實作案例來比較「的、得、地」容易混淆的幾種情況,從寫作的表達意圖和語意分析,帶你清楚認識不同用法最根本的含義。

未來用同樣的方式跟著思考,就知道該用哪個字了。

「的」、「地」通用

如同前文講到語感所說,「的」用來形容且不分語感強調什麼地方,只要後面接動作,「的」、「地」可以通用。細節差異請看「地」用法講解。

後接動作可通用

她溫柔開口 → 可改成「她溫柔開口」。

兩者細部的差別在這句話是在描述「開口」這個動作,還是形容「溫柔的」。

什麼時候「的」、「地」不能通用?

  1. 「的」表達所屬則不通用,例如:地上的石頭。
  2. 單純形容一個人事物,沒有動作,「的」也不能換成「地」。例如:那裡有一雙藍色的鞋子。
  3. 形容詞後面加名詞,也不能將「的」改成「地」,例如:
後接名詞不可通用

她溫柔聲音 → 不可以改成「她溫柔聲音」。

同一句話,「的」、「得」都有人用怎麼辦?

看到這裡,你應該能區分「的」、「得」用法了。神奇的是有時候我們會看到同樣的前後文,有人用「的」,也有人用「得」。

不一定是用錯了,也可能是故意為之。

「的」、「得」都能用的情況不是誤會,問題在你用的時候知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用這個字,還是只是看到別人這樣寫,也照著寫而已?

例如:你說得很好。

是不是也看過有人寫「你說的很好」?

一般來說,「得」才對。可是如果你想表達的意思不是程度(多麽好),而是指這個人事物怎麼樣,就能用「的」來表示。

說得真的很好 → 形容對方說得很好,焦點在人。表達說的話好到什麼程度

說的真的很好 → 指對方說的內容很好,焦點在說什麼話。表達說的「話」很好。

若用第二種,這句話「的」後面省略一個名詞。完整寫出來是:

你說的(話/例子/觀點)真的很好。

注意,這不代表「的」、「得」通用,兩個字的意義完全不一樣。要選擇用哪個字,還是回歸前面提到的大原則判斷。

「的」連用:兩個「的」連續出現,省略第一個

連續兩個「的」,要省略前者,句子才不會太冗贅。

step 1

【舉例一】簡單省略贅字

例如我們想講一個人總是很有特別的想法

連續兩個「的」,不省略的例子

他是有特別想法人。

讀起來太冗長,對吧?

省略第一個「的」,正確用法則是:

連續兩個「的」,省略後的例子

他是有特別想法人。

唸起來就好懂多了。

這例子是著重說明「他這個人」怎麼樣。如果沒有一定要強調哪個,單純以句子流暢度來說,句子想改得順一點,寫出簡潔的中文,可以進一步調整:

語句流暢的例子

他的想法很特別,我常常聽得耳目一新。

重點變成「他的想法」,但同樣在講「想法很特別」這件事。

step 2

【舉例二】從表達意義調整文字,保留一個「的」

「的」連用不省略的例子

漂亮的姐姐的指甲。

像這個例子,按照原則會改成「漂亮姐姐的指甲」。指的是那一位很漂亮的姐姐手上的指甲,所以漂亮的是姐姐而非指甲。

不過,作者有沒有可能是想講指甲漂亮?有可能,這時候回到表達意義想想看怎麼做。我們從語意來拆解。

先思考:要講指甲還是姐姐漂亮?

指甲漂亮→ 姐姐的漂亮指甲。

姐姐漂亮 → 漂亮姐姐的指甲。

秉持只留下一個「的」的原則,漂亮的形容詞要描述什麼,「漂亮」就跟著誰。「的」也隨著形容詞省略。

想在同一句話講到姐姐和指甲都很漂亮呢?拆開來延伸敘述就好。

兩個都漂亮 → 姐姐很漂亮,她的指甲也亮眼到不行。

延伸補充:「得」三種讀音與用法

「得」這個字有四種讀音,有一些常見的詞也常有人混淆,所以另外在這裡舉幾種常見用法,相信可以讓你分得更清楚。(第四種發音「ㄉㄞˇ」較不常見,此處跳過不提。)

「得」讀音與字義

➊「ㄉㄜ˙」:描述程度用。

➋「ㄉㄜˊ」:可以、能夠。

➌「ㄉㄟˇ」:應該、必須、需要。

註:➋「ㄉㄜˊ」更多字義請查教育部字典,此處提最常和「的」、「地」誤用的情形。

1.「ㄉㄜ˙」:描述程度用。

如:睡得好、臉色蒼白得嚇人、玩得很盡興。

2.「ㄉㄜˊ」:可以、能夠。

這類「得」表達可能性,有正反兩面:做得到、做不到。

如:吃得到、用得上、說得出口。

3.「ㄉㄟˇ」:應該、必須、需要。

如:我得走了、這件事得在今天完成。

結語

看完這麼多例子和語意分析,有沒有更清楚「的、得、地」該怎麼使用了呢?

學會基本觀念之後,從詞性和語感的大方向就能簡單判斷用字,文字表達能力也會更精準。

想學習更多中文觀念或寫作技巧,歡迎訂閱故事不滅的電子報,我將和你分享小說寫作的大小事。跟玄夜一起邁向全方位故事創作經營!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本文目錄
返回頂端